新闻资讯 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打造智慧园区信息化产业生态链
2021的十个园区趋势判断(下)
发布时间:2021.01.06

「链长制」进一步下沉

自2019年末浙江首次在全省范围内提出「链长制」起,短短一年时间,包括江西、山东、河南、天津等在内的多个省份(市)纷纷发文,在全省(市)范围普遍化推行「链长制」。

2021年,除了在省、市级层面继续推行「链长制」以外,「链长制」将会进一步下沉,比如在一个行政区,或者一个高新区、经开区,书记和区长(主任)分别任链长,专攻全区最主要的2-3个产业;在一个镇、或者一个街道,由一把手担任链长,专注一个领域,开展产业链培育工作,如果效果显著,甚至可能衍生到民营园区,由总经理直接任链长,招商培育工作放在一起抓。

国企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度发展迅猛的民营园区进入了「冷静期」,投资意愿被极大削弱,发展战略全盘转为「维稳」;2020年数得上的(片区开发)大项目,基本都由国企或有国资背景的大型企业集团包揽。

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球疫情拐点尚不清晰,民营产业地产商依旧不会有太大的动作,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在基建上释放的需求需要仰仗国企投入,民营产业地产商投资开发的空间将被压缩殆尽。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民企将会「由重转轻」,寻求与国企的共存共生,另一部分未找到出路的园区,将会被收购、或者倒闭。

科技企业独立入行

过去科技企业拿地,无论是自用还是与房产商合作「勾地」,本质上都是一种地产思维,并未上升到产业培育、产业运营的阶段。

如今,催生科技企业独立入行有四个原因:一是各地政府对「勾地」的态度转冷,科技企业的「拿地价值」水涨船高,相比于一些空中楼阁的产业地产商,政府更青睐有真材实料的企业集团;二是科技企业这两年储备的大量土地将迎来集中开发,作为产业生态战略的「闭环」,这些土地大部分会被拿来做产业培育;三是「经济下行+政策调控」,科技企业需要更多的固定资产来稳住基本盘,而土地是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最优质的资产之一;四是各行业面临数字化转型,可能有科技企业入局产业地产,再以「数字产业中心」的名义,把传统企业拉到园区进行数字赋能。

园区「脱实向虚」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支持数字经济15种新业态新模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一就是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

如今,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间更多是产业协同的关系。通过搭建虚拟产业园网络平台,整合分散资源,推动全国各地具有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内在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形成虚拟空间集聚;此外,企业研发孵化所需的资源大都集聚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创新能级不足。引导企业通过集群注册的方式入驻本地虚拟产业园,能让企业在享受大城市创新资源的同时,享受本地更优惠的政策,同时也把税源留在本地,从一定程度上避免「马太效应」产生。可以预见,「虚拟」产业园在2021年将是政府热捧的对象。

园区REITS集中爆发

2020年8月,证监会、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等开展试点」,并「支持位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项目」。目前,包括上海临港、张江高科、苏州工业园、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内的多家园区头部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参与REITs申报,有望在2021年成为首批园区试点。

产品力回归

产品如人品,质量如生命。

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让许多企业家、创业者们看清了事实的真相。

企业的需求,第一个就是钱,尤其是对创业团队而言,在没有拿到融资前,只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而房租又是开销的大头,一些创业者为了节省成本,不惜在地下室、车库、储藏室办公,只为节省一点租金,所以,行业也有言:「没有租不出去的房子,只有租不出去的价格」。

价格相近,第二个考虑因素是地段,优质的地段,意味着更多的人才(招聘机会)、更优质的圈层、更多的商务机会。当然,地段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

再其次,就是园区的品质,首先就是户型是否方正。笔者曾到访某园区,外立面看起来高大上,办公空间惨不忍睹,半圆的户型、随处可见的承重柱、不到60%的得房率,这样的空间结构,企业会来吗?此外,企业关注的点还有公共绿化是否到位,空间私密性是否到位,物业服务是否到位,停车是否方便等等。

不论如何神化园区的平台作用,员工最终还是要坐回到办公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