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回顾2020,我们可能会发现,人类的发展轨迹从此改变了。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和世界贸易格局更迭的相互作用下,2021也必然是极难预测的一年。
但大局之下,总有些暗流在逐步塑造疫情后的这一年。
2021年,会延续2020年的颓势吗?
「十四五」开局之年,政策方向在哪里?园区又有哪些新风口?
本文结合国家政策文件,盘点2021年园区行业可能的十大趋势,以飨读者。
更多行政区划调整
涉及最多的调整将是撤县设区(市)。一方面,撤县设区(市)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可以满足中心城市的供地需求;二是与都市圈、城市群、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等战略相呼应,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经济发展优势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三是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期形成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
纵观此前地方撤县设区(市)的案例,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内涵式扩容」,即区域中心城市把代管的县(市)变成区;二是「外延式扩容」,大城市把周边的县(市)吞并过来。但无论是哪一种,原来的县变成了市辖区,土地的价值都会慢慢趋向于区域中心城市;而为了缓解主城的压力,政府也会支持新设区的开发;同时,从资源配比的角度来看,撤县设区之后,城市建设的投入比例和县相比会有大幅提升,对园区建设都是重大利好。
至于机会比较大的城市,一是2018年底,中央巡视组曾点名济南、青岛、厦门、沈阳、大连、哈尔滨、南京等城市「引领带动作用不够」,这些城市应该会率先做出改变;其次就是一些国家战略利好、且发展空间较大的城市,如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武汉(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都、重庆(成渝经济圈)等。
国家高新区扩容
上一次国家高新区扩容还要追溯到2018年初,当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荆州、黄石大冶湖、潜江等12家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队」总数来到169家(含苏州工业园),此后三年未有任何调整。
但在2021年,这个局面有望被打破。
首先是在国家层面,去年3月21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快推动新布局一批国家高新区,优化国家高新区空间布局」,据了解,一些省级高新区甚至已经在着手准备申报工作;二是2010-2018年间,每年都有10家以上的园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连续三年国家按兵不动,积累了40家左右的审批需求;三是在「兼并整合」的大环境下,各地可能会衍生一批体量大、质量高、发展好的综合类园区,国家可能以此开展「以升促建」;四是国家发展科技、发展数字经济、也需要国家高新区作为载体,承载国家的政策红利与技术资源。
2020年利好政策永久化
疫情期间,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惠及中小微企业的利好政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现在,国内疫情散去,但利好政策有望延续。2020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假如一切进展顺利,经济或将于上半年逐步恢复正常,其中一些临时性政策,如社保的延缓缴纳、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可能会逐步取消;但有一些普惠政策,例如小微企业所得税的减免、以及一些助贷政策、准入门槛降低等等,有望永久保留。
数字化转型,是行业不可逆的趋势
园区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首先,数字化极高的提升了园区运营效率,比如产业大脑,可以一键梳理全市的产业信息;再如基于大数据平台可以分析所有企业的上下游、风险状况、(有无)搬迁意向,这些功能都是人脑远远无法企及的;第二,园区行业勾地难度与日俱增,靠租金或运营费过活太辛苦,数字化转型正处于「风口」,借此机会或许可以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完成转型;第三,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政府势必会加大对数字化园区的投入,会产生更多机会;第四,现有的园区信息化设备、技术平台等,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研发办公的需求,亟需更新换代。
2020年,整个行业已经在为数字化转型搭桥铺路,如今,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园区的一道选择题,而是一种必须实现的目标,否则终将被残酷的竞争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