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打造智慧园区信息化产业生态链
特色小镇发展进入倦怠期(下)
发布时间:2020.10.14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话说回来,不是三部委看不懂浙江「特色小镇」,把「特色小镇」定位为「特色的建制镇」,反而是在深刻研究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后,深思熟虑、权衡多方的结论。

       首先,治理国家与主政地方的角度不同,浙江经济发达、新型城镇化进程位居全国前列,地方政府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产业培育上,而浙江的块状经济发达,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可以很好地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但在三部委眼中,产业可以差异化发展(沿海地区发展高端产业,内陆发展制造业),而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全国普遍问题,国家要打响「特色小镇」的招牌,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进而统筹城乡发展。

       而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浙江的「特色小镇」很难在其他省份复制。

       浙江发展「特色小镇」,有几个必要条件:

       首先,浙江有基础。浙江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集群发展最典型的省份之一,早在20世纪8、90年代便形成了「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现在到浙江任意镇,都有驰名国内的产业名片,典型如余姚陆埠的水暖器材、慈溪观海卫的小家电、诸暨大唐的袜子、桐乡濮院的毛衫、瑞安塘下的汽摩配、东阳横店的磁性材料等等,放眼全国,也只有经济龙头广东尚可与之一战。

       其次,浙江有经验。总结「特色小镇」的演变历程,不难看出,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

       a. 「一村一品」,主要服务「三农」工作;

       b. 乡镇企业和作坊诞生,在小镇上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企业集群初步形成;

       c. 舒适型消费发展和家庭收入提高,旅游经济已为新增长点,「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开始普及;

       d. 以中心城市为重点、产业大平台为代表的都市区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小镇进入城市,起城市修复、产业修缮的作用;(浙江版「特色小镇」)

       目前,浙江各县市产业发展都达到或超过了阶段c,向小镇与城市有机融合的d阶段迈进;而其他多数省市还在阶段b与阶段c之间徘徊,离浙江版本的「特色小镇」还有很远的距离。

       第三、浙江有动力。相比于平原地带,浙江的基础条件非常差,浙江全省只有10km²的陆域面积,而且是「七山一水两分田」,政府长期以来致力于在非常有限的空间优化生产力布局,在「特色小镇」之前,浙江已经在工业区、开发区、高新区、集聚区等载体上做了较多的尝试,对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浙江的意愿无疑要更强。

       第四、浙江有资本。「特色小镇」、尤其是产业小镇的建设需要大笔资金作支撑,单凭政府自己的力量难以维系,必须引入市场化资本;浙江的民间资本十分雄厚,资本投资基建的意愿也强,浙江的每一条大道,跨过的每一座桥,就读的每一个学校,都能从中找到民营资本的影子。

       「产业基础+实操经验+动力+资本」,四个基础要素缺一不可,复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另外,浙江版本的「特色小镇」还有一个特点,不能人为干预,必须是有机更新的。我们以杭州的「云栖小镇」为例。20世纪90年代,基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西湖区政府之在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建立了转塘工业园(「云栖小镇」前身),面向服装、箱包、模具制造等低端产业,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城乡接合部工业园。

       随着城市化推进,各种资源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环境容量越来越小,现有空间资源利用率已不符合杭州的总体要求,2008年,园区清退了30余家企业,引来了当时没什么名气的「阿里云」,发展云产业。

       为了迎合云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土地指标所剩无几的情况下,园区采取了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调整方式,包括工业用地调整为创新型产业用地、新增配套设施用地,创新型产业用地复合部分配套功能等,并在交通、配套设施、开敞空间等方面进行规划提升,从而实现了规划区从「传统工业园区」到「云栖小镇」的转型提升;同时,阿里响亮的名号,加之时任「阿里云」总裁、「云产业之父」王坚的名人效应,数百家上下游涉云企业慕名而来,形成云产业生态,多重因素的叠加,形成了今天的「云栖小镇」。

「特色小镇」终于合二为一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今年(2020年)是国家提出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的时间节点,小镇4年的「畸形」发展引起了国家部委的重视,才有了这份《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在2016年出台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基础上做了很大改动,总体内涵更偏向于浙江版本「特色小镇」,培育目标也从重「量」向重「质」转变。

       1、「特色小镇」的内涵跳出了建制镇,更偏向浙江版本

       原文:以微型产业集聚区为空间单元进行培育发展,不得将行政建制镇和传统产业园区命名为特色小镇。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区位布局,主要在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周边等优势区位或其他有条件区域进行培育发展。

       单个特色小镇规划面积原则上控制在1—5平方公里(文化旅游、体育、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上限可适当提高)。

       2、「特色小镇」的功能,产业居首

       原文:错位发展先进制造类特色小镇,信息、科创、金融、教育、商贸、文化旅游、森林、体育、康养等现代服务类特色小镇,以及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打造行业「单项冠军」。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吸引先进要素集聚发展,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2016年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对产业形态并无明确定义,是各地忽视产业打造的重要原因)。

       3、统一纳入清单管理,国家层面不命名、不评比

       原文:按照严定标准、严控数量、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明确本省份特色小镇清单,择优予以倾斜支持。对此前已命名的特色小镇,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可纳入清单,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清理或更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不命名、不评比特色小镇。

       4、加强激励引导,试图重启资本热情

       鼓励地方通过安排相关资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方式,对特色小镇发展予以支持引导。

       实事求是的讲,建设「特色小镇」的最好时机已经过去,「特色小镇」想要重现往日的繁荣已几无可能,「特色小镇」想要合二为一,重回正轨,也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当然,无论如何,国家三部委的态度的转变,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作为行业从业者,亦要对此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