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打造智慧园区信息化产业生态链
特色小镇发展进入倦怠期(上)
发布时间:2020.10.12

       为什么谈「特色小镇」越来越少了?

       经过16、17两年「大干快上」式的发展,不得不说,地方政府对小镇的热情在消退,政策兑现日趋困难,考核力度层层加码,企业和投资商见红利期已过,纷纷把资金投向别处,「特色小镇」迈入寒冬。

       不过,做我们这行的都清楚,「特色小镇」遇冷是意料之中的事儿,盛极而衰本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尤其是作为地方政策推动下的产物,「特色小镇」也好、「众创空间」也罢,一般来讲,蜜月期就是三年,三年过后,行业都会迎来大浪淘沙,靠政策吃饭的被淘汰,少部分能自我造血的留下,行业走向规范化。

       真正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特色小镇」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背离了产业培育、产业集聚的初衷。今天绝大多数的所谓的特色小镇,只是披着小镇的马甲,本质上还是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城市公园这些,和特色产业毫无关联。退一万步说,即便是这些文旅项目,它们的策划设计之趋同、商业模式之单一,也难称「特色」二字。

「特色小镇」不是起源于浙江?

       说到「特色小镇」的起源,我们通常的认知是2015年,由现上海市委书记、时任浙江省长的李强首先提出。

       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根据可考资料,「特色小镇」一词最早在官方报道中出现要追溯到2005年,据当年《新民晚报》的报道:2005年4月,江苏省建设厅在南京举行全省村镇布局规划专题培训,提出「江苏已经确定100个重点中心镇作为规划重点,塑造特色小镇」。

       根据江苏省建设厅最早的提法,这里的「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专有词汇,而是「形容词+名称」的结构,即「具有特色的建制镇」,今天来看,这一定义得到了国家部委暂时的认同与延用,但也为日后特色小镇的「畸形」发展埋下了隐患。

       短短5个月后,2005年9月,云南省下发《关于加快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旅游小镇」建设,推进城镇化步伐,丰富城镇类型,并将云南的旅游优势资源显性化,这一提法又无形中把「特色小镇」与旅游捆绑在了一起。

       此后的10年内,偶有地方政府提及「特色小镇」,但都是在城镇化背景下提出,对象都是行政区划的中小城市和城镇,形态大都类似于江苏的「具有特色的建制镇」。

       直到2015年,浙江版本的「特色小镇」诞生。

       不同于「具有特色的建制镇」,浙江的「特色小镇」类似于「开发区」、「高新区」,是一个专有名词,浙江版本的「特色小镇」有几个特点:1、范围3平方公里左右,区位由地方政府圈定(投资方为企业的,由双方协商圈定),没有镇/区域的界限;2、产业为王,小镇主题必须从政府划定的8个产业中选,每年度一次集中考核,创建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部分30亿,均不含住宅与商业项目)以上,产业占比不能低于70%,对高端要素引入也有较高要求,旅游等功能打造占比极小,考核不合格,一次警告、两次摘牌;3、旅游小镇可以搞,但严控数量,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地方政府推动可以试试,资质一般的想都不用想。

「不合时宜」的文件

       浙江「特色小镇」火了,各类考察团、学习班、调研组闻风而来,杭州的「梦想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和「云栖小镇」俨然成为了各地政府领导的朝圣之地,那段时间,笔者接触外地来杭的客商,十有八九都说要到「梦想小镇」去一睹芳容。

       学归学,但在三部委发声之前,并没有哪个省份在官方层面提出要复制浙江「特色小镇」,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在理解概念;另一部分虽然看懂了浙江「特色小镇」模式,也要通过密集调研,结合自身产业资源,研究制定适宜在本土发展的策略。

       直到2016年7月,三部委一纸文件,打破了这一平衡。三部委下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个「特色小镇」。可以说,这份《通知》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三部委的《通知》中,并未采纳浙江对「特色小镇」的定义,而是沿用了前些年的概念,即「具有特色的建制镇」,重心也放在美丽宜居上,包括小城镇的风貌打造、环境美化、文化传承;产业虽然也占到一定比重,但国家部委对产业的评价更侧重于农村劳动力带动、农业带动等,与特色产业、高端产业发展并无太大关联。

       客观来讲,《通知》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放在平时,是一份很有借鉴意义的,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指导意见。但在2016年,浙江「特色小镇」风头正盛,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国家部委,等待国家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进一步指示;2015年9月,国家还专门派出中财办主任刘鹤到浙江调研,在调研中,刘鹤表示中财办层面将继续探索、调研,深入总结「特色小镇」发展的情况以及取得的业绩并积极推广,更是引来各界无限遐想。但最终我们并未等来浙江版本的「特色小镇」,两个版本的「特色小镇」终究就像两条平行的轨道,渐行渐远。

       《通知》直接带来了几个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地对「特色小镇」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那一年,几乎每个除浙江以外的客户都在问,什么是「特色小镇」?面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我们必须一遍一遍分开解释浙江「特色小镇」与三部委「特色小镇」的差异;其次,各地对待「特色小镇」的态度出现了两级分化,沿海发达地区,如广东、江苏等对浙江「特色小镇」理解更为透彻,他们重点打造的「特色小镇」基本沿用了浙江版本,只是要求上有不同程度的放宽;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对「特色小镇」的印象就是三部委《通知》里的美丽宜居,对产业只字不提;第三就是「特色小镇」的盘子越来越大,在政策的东风下,大家一股脑地投入到「特色小镇」建设中,无论是建制镇、产业区、还是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甚至是一些打着康养、休闲旗号的房地产项目,稍微一包装,通通划为「特色小镇」,鱼龙混杂,地方政府对此越来越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