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经验之一,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诸多制约与瓶颈,需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运营、产业服务等创新模式,形成新型产业园区发展经验,做好产业园区的示范应用,实现园区新的发展跨越。
企业入驻园区要更加精准化和市场化。在入驻企业的选择上,园区经营者要严守自身定位,考虑长远,不为短期利益所蒙蔽,构建内部业态体系,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园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式要更加灵活。园区应通过多个渠道,从多个层次加强人才培养。要从园区自身情况出发,分析自身在区域和产业内的地位,整体筹划,有序实施,把引进与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推动园区人才素质的提高。
园区运营服务应更专业化和高效化。未来园区的专业化服务将成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由具有产业发展经验、掌握产业要素资源、熟知产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团队,在产业服务、资源积累等方面为企业做好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
园区创新环境应不断完善。园区创新环境能帮助创新企业发展,为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能力。通过建设企业为主的研发体系和风险投资融资退出机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环境将不断提升,营造更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相互作用的增强政策。一方面,政府应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帮助集群内企业、研发机构等行为主体及时了解政策信息,规范各主体的行为,均衡协调集群内部、外部的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的互动、整合,使用集群内部、外部渠道共同拓展市场,促成行为主体之间的开放式创新。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增强集群内知识扩散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促成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政府还要积极依托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产学研的合作和互动。
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创投环境,注重风投和商业融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都相对较弱。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国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也使企业发展较为缓慢。因此,要通过完善的风险投资和融资手段为企业筹集必要的研发投入,推动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
要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企业创新的必要法律制度保障,所以需要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要增强技术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园区应重视高端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国际优秀人才和研发队伍,提高技术溢出效应。要不断提高园区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吸收外资的技术溢出水平。此外,应充分利用当地科教和人才优势,实施“科教兴区”和“创新驱动”战略,鼓励自主创新,突破关键和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投资机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