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材料行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布局情况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从资本视角了解一下材料行业的布局情况。结果显示,867.87万家材料行业相关企业中,上市/挂牌企业共5204家。其中,中小板企业504家,创业板企业354家,主板1041家,新三板3305家。材料行业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4、材料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数据统计显示,材料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共拥有专利747.48万件,拥有专利的企业数量为23.09万家,其中发明专利372.90万件,实用新型专利289.62万件,外观设计84.96万件。拥有商标的企业数量为92.07万家,商标总量627.07万件。开展软件开发的企业数量为9.44万家,软件研发总量73.13万件。
5、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家战略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力量。我国材料领域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有22个。
从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上看,上海、北京、广东处于第一梯队,也是材料行业布局最密集的地区。我国材料行业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承担了大量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成为承担相关领域国家重大科学与工程任务的主力军。在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中体现创新思想和方法,实现关键技术创新,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科研成果代表了我国在材料领域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水平。
6、材料行业研发机构
统计显示,材料领域相关研发类企业共6345家。从企业规模上看,营业收入在10亿元的37家,1亿元以上的288家,中小企业数量占比90%以上。
国内材料领域研发机构处于材料产业链顶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具备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科技创新活动驱动产生的研发机构的知识外溢效应又大力促进了材料产业集聚和扩散,强化了产业间的融合、联动及衍生,加速材料行业布局调整和产业升级。材料研发机构与材料相关企业布局高度重合,说明材料行业研发与生产联系紧密,相互促进作用明显。
具体分析来看,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北京等省市研发机构与材料行业密集程度更加一致。此外,四川省高校较多、三线建设时期研发机构布点集中,材料研发机构与企业的数量比值最高。
随着全球经济和产业一体化进程的纵深推进、产业间加速融合以及知识经济高速发展,材料行业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周期不断缩短,产业国际化分工和区域经济集聚的精细化运行成为趋势,研发机构对材料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科技引领功能日益增强。研发机构集聚对于材料产业区域空间重构主要表现在从内部化(规模经济)到多方联动(分工经济)的转换、从协调创新(产业分工)到制造与研发分离(模块化经济)的转变过程,每个环节的变更对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方式的演化都产生重要影响。
具体而言,材料领域研发机构分布对产业区域空间聚集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研发机构导致区域材料生产企业布局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研发集聚效能的充分发挥及材料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材料领域重点研发机构通过科技流、信息流、人才流及知识外溢效应等方式,对材料行业制造基地、专业服务功能区以及城市基础建设和交通运输系统等方面将产生动态化的持续影响。
二是研发机构集聚的时空过程导致材料产业资源整合加快。研发机构的集散过程是生产要素和产业资源重新调配与重组的过程,将促使材料产业之间有效融合关联、创新资源及研发要素结构优化和重组配置,推动研发企业进一步强化交流和产研互动,全方位推动研发机构核心区与产业外围区域空间协同创新、地域联动。
三是研发机构加速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及研发联盟的空间响应。研发作为人力资本、技术资金高密集的产业链高端环节,对于传统工业制造业及其他产业的能级提升、创新驱动具有关键推动力,是区域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制造、贸易实体加速创能活力的重要突破口。
四是研发机构导致集聚经济加速空间溢出效应形成。研发机构集聚导致的一定空间地域范围内的材料制造业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增强各类技术信息和隐形知识的扩散,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推动研发集聚区企业同材料制造业以及其他产业部门进行业务联系,促使更多企业通过相互协作获取规模经济效应。
研发机构集聚对产业空间布局演进过程具有其特殊的内在机理和外在作用机制,对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及区域空间布局和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创新网络及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加快材料领域研发机构与产业布局充分协调、同步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