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打造智慧园区信息化产业生态链
产业链视角下,生物医药园区几大常见问题剖析(中)
发布时间:2020.08.04

生物医药园区“治链之困”

       打造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成为当前各区域培育新发展动能的重要途径和工作热点。据统计,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认定发布的重点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数量达70家左右。但考虑到生物医药的专业性,以及对产业链组织结构认识尚浅,园区在开展生物医药产业链培育发展工作中可能存在一些瓶颈和误区,以下将从产业链“纵、横、内、外”四个角度进行阐述分析:

纵:盲目追求产业链长度

       和其他产业相比,无论是前期开发研究还是后端医疗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链各环节对要素水平、要素浓度要求更高。围绕某些缺失薄弱过程进行必要“补链”、“强链”的确符合产业发展需要,但单个园区是否有必要打造全产业链值得商榷。

       一方面,在物流交通不断便利化的前提下,产业链呈现上、中、下游环节的区域分工态势。其本身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并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例如上海形成的“研发在张江、制造在金山”模式,就是区区联动、链内分工的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从比较优势角度来看,产业链布局也需要与园区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例如一线城市对人才的强劲吸引力自然而然促进了其在生物医药研发环节的资源集聚。因此,园区若想“单打独斗”培育生物医药的长链条,集中所有产业链环节,显然是与规模经济效益背道而驰的,只有当长三角、粤港澳这样更大空间尺度的一体化区域形成时,产业链各个环节才得以在区域空间内合理分布,“全产业链”概念才可能得以实现。

横:盲目追求产业链宽度

       上文曾提到按照产品和服务类型的划分,生物医药产业包括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等六大领域,而每一领域涉及不同行业细分,如生物制药包括新型疫苗、大型分子药物研发、细胞治疗及制品、基因工程药物等。其中每一项的产业链都是庞大繁杂的,生产环节也不尽相同,需要各类不同要素配套投入支撑。另外,由于生物医药的高技术性,其对园区配套环境要求更高,如GMP厂房、医药污水处理系统等。园区空间范围和承载能力有限,若不“有的放矢”地对生物医药产业细分领域进行精准定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产业链宽度,宽泛囊括所有细分领域,就可能导致园区优势不突出,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甚至可能造成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内:主体培育碎片化

       引进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显性冠军”带动上下游集聚、打造品牌影响力,短期来看固然是生物医药园区打造产业链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但那些规模相对较小、受益于新兴技术推动的初创型企业、“隐形冠军”同样值得重点关注。

       这些企业通常深耕狭长市场,通过技术研发有望实现“颠覆式创新”。因此,若过分追求“大好高”项目而忽视初创企业、中小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瞪羚企业的梯度培育,就可能导致产业链中长期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另外,在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组织网络中,高校科研院所、投融资机构等主体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很大程度上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源”、“催化剂”。一味关注企业引进而导致研发、金融服务主体培育碎片化,同样容易面临“断链”风险。

外:链条布局孤岛化

       一方面,从区域角度来看,目前大部分生物医药政策工具以纵向供给为特征,即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等纵向环节进行资源配置,但从区域统筹角度战略性鼓励错位竞争的相关措施较少,“看得见的手”在园区外部产业链协同方面“存在感”不强,这导致了链条布局容易孤岛化。

       另一方面,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改变产业模式和应用转化过程,多学科跨界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生物医药产业链与其他外部行业链条的互动融合更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