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打造智慧园区信息化产业生态链
化工园区该从哪些方面实现自我升级?(下)
发布时间:2020.07.27

       第三宗:产业发展大而不精

       我国是世界第一化工大国,总量庞大,像江苏、广东、山东这样的化工大省,几乎每个县都有一家成熟化企,但这些企业多处于价值链底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重复建设多,恶性竞争严重;另外,我国头部化企与欧美国家(巴斯夫,拜耳,陶氏)相比差距明显,整个行业亟待转型,作为化企发展的主平台,化工园区自然首当其冲。

       第四宗:产能严重过剩

       化工产业门槛低,哪个行业热,大家就一窝蜂地涌进去;而且,一些地方政府税收严重依赖化工投资,对化工类的新增投资,尤其是煤化工等领域并不会加以太多限制,长此以往,导致恶性竞争加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成本倒挂。

       第五宗:园区自身监管不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化工园区仍处于「放养」状态,园区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要务,缺乏对入园项目缺乏系统的审批与考评机制,对企业的日常监管与安全风险排查不到位,也没有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严重拉低了化工园区的整体管理水平。

       综合以上,化工园区被劝退、整合,是政府的必然选择。

       园区被劝退,对于里面的企业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

       这些企业想留在当地基本不可能。按照现有水平,无论是投资额还是环保都无法过关,彻底转型的话成本又太大,因此只能考虑往西部搬迁。

       然而,一家企业要去西部地区重新寻找化工园区建厂、招聘、恢复投产,谈何容易?这一过程往往要持续数年。但眼前的驱逐令已经摆在眼前,根本不允许他们缓冲这么久,多则两三年、少则半年,必须走人。

       更何况,现在全国各地的环保督查都很严,生怕发生事故累及地区发展,哪怕是在西部,企业一时想找到合适的园区也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据业内人士分析,许多做中间体的企业,从供应链角度来说也不具备向中西部搬迁的基础。远离人才、远离优质客户、远离市场,这对化企而言无异于慢性自杀。

       那么,在政策的高压之下,暂时幸免的化工园区如何完成「自救」?

       相比于科技园区,化工园区的招商压力不大,劝退化工园区也不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另一方面,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责任比科技园区重得多,所以化工园区的发力点应该在安全和环保上。

       1、严格企业入园审批程序,杜绝风险企业

       从园区层面,参考当地政府政策文件,制定明确的企业安全准入标准、根据产业链和市场的需求,制定企业产业方向、投资规模和产值的标准,从源头严控入园企业质量,把潜在风险消除。

       同时,要根据准入标准,组建园区专家评审会,建立评审机制,申请文件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2、坚决淘汰低小散企业,宁缺毋滥

       园区转型,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型的阵痛是必然的,对不符合安全环保标准、缺乏创新的同质化企业,哪怕税收再高,必须淘汰。只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国家要求,园区才有可能被长久保留。

       3、组建专业化园区管理团队

       聘请一批在石化化工、安全环保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人才,针对企业的设备、存储、生产风险进行监督;定期排查园区的管线、水电、物流等的安全隐患;做好废水、废气的排放,危废的处置,做好周边居民的责任关怀工作。

       4、建立以园区管委会为主力的应急指挥部

       安全是化工园区的生命,对于潜在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洪水、火灾、化学制品泄露)等,要做好潜在预案,并成立以管委会为核心,全体干部为主力的应急管理小组,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