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打造智慧园区信息化产业生态链
化工园区该从哪些方面实现自我升级?(上)
发布时间:2020.07.22

       去化工仍在继续!

       去年3月,响水爆炸后,各级政府人人自危,纷纷启动对化工园的「绞杀」。

       今年,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化工行业寄希望相关部门以提振经济为首要目标,对纳税大户化工园区「网开一面」;然而,GDP增速不设具体目标,表明了国家「稳」的立场,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在安全和环保上出乱子,随之而来的,便是各地对化工园的新一轮劝退。

       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两个月,便有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等多个省份发布对化工园区的整治文件,涉及数千家园区的取消。

       浙江是最早提出去化工的省份之一,早在2018年,浙江便提出全省禁止新增化工园区,对现有化工园区要进行整治。

       5月底,浙江印发《关于整合提升全省各类开发区(园区)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提出,到2021年全省开发区(园区)由现在的1010个整合到150个以内(不含转型提升的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等),并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实行动态管理。

       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湖北,也没有停下去化工的脚步。

       6月3日,《湖北日报》报道,2020年底前,湖北省要完成47家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和119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作为危化品生产和消费大省的广东,其危化品安全风险防范一直备受关注,近两年广东先后部署开展了多轮整治行动,效果明显。

       6月30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表示,广东已对全省54个化工园中23个园区进行了清退处理,保留的31个园区按照「一园一策」原则严格治理整顿;

       仅仅一天之后,7月1日,湖南省政府发布化企搬迁改造名单:全省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需关闭退出30家、鼓励搬迁38家、保留42家 ;

       7月3日,同为化工大省的山东发布《山东省化工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对新建扩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设置了准入条件,对「亩产效益」达不到省政府文件要求的项目禁止入园;

       作为响水爆炸的责任地,江苏对化工园区的惩治力度可谓全国之最。7月6日,江苏省化治办发文称,江苏省认定第一批化工园区21家,认定化工集中区8家,取消原有10家园区的化工定位,近1/4的淘汰率尤为严格;

       7月13日,河南省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宣布原则上不再新增化工园区,园区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不得进行改建、扩建....

       曾经的纳税大户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化工园区究竟犯了什么错?

       化工园区至少「涉及」五宗罪:

       第一宗:产业集聚加速风险集聚

       对政府和企业而言,生产安全高于一切。园区的本质是产业资源集聚,但过多的化企聚集,却加剧了风险,造成了高后果区。比如响水爆炸,就是园区一家企业的硝化废料自燃,累及周边企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第二宗: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这里的环保问题,多指改革开放以后,为提振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化工园区,这些园区存在的问题:1、园内企业呈低、小、散,设备设施简陋、操作流程不规范,存在较大的安全、环保隐患;2、化工属于高能耗行业,对用水、用电、物流和原料供应要求较高,园区沿江布局密集,对流域居民的健康安全产生较大隐患;3、早期的化工园区缺乏顶层规划,布局较为散乱,有些园区所在地现在已是居民区、市中心,显然与城市规划理念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