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打造智慧园区信息化产业生态链
全球数字经济现状分析及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建议(下)
发布时间:2020.04.24

三、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分析

1、数字经济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报告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

2、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模式

       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使得数字和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加快。我国的数字经济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其中数字产业化又称数字经济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讯业、软件服务业及互联网等行业,主要技术包括4G、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AI等技术;产业数字化又称数字经济融合部分,主要是利用数字经济对原有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主要包括农业数字化、工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及政府数字化等产业。

3、我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

       我国的数字经济飞速发展,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占GDP的比重达到32.9%。截止至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名义增长20.9%,占GDP比重为34.8%,占比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达6.4万亿元,信息消费、数字经济领域投资、数字贸易等需求活力不断释放。

4、我国数字经济呈现“3+5”发展格局

       根据《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的数字经济呈现出显著的“3中心5热点”的格局,在全国范围内形成8个数字经济城市生态群。

5、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程度已经位列全球领先水平,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驾驶、无人飞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融入生产生活,全新的业态及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但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及挑战。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问题:

       (1)制造业对数字化转型缺乏方法论。

       我国数字化转型率先在面向C 端的行业及企业中展开,逐渐向B端企业发展,渗透到上游制造端、供应端。制造类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迫切,既缺乏有效的数据,又缺乏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也无法适应新的数字化潮流,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难度较高,因此需要体系化的方法论指导。

       (2)缺乏整合性的引导平台。

       数字经济是一个新兴的概念,然而伴随消费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已然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但整体呈现的特点是偏向消费端(产业链后端)、缺乏体系(呈现各自为战)、传统行业转型遭遇瓶颈等。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还未形成自上而下的方向指导,或一个强有力的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在未来,单靠企业自发的、零散的、低效的数字化转型尝试,很难突破以上所提及的固有问题。

       (3)数字安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逐渐发展与壮大,安全威胁、高危漏洞、网络攻击也在日益增多,基础设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金融领域、能源行业更是成为重灾区。根据相关数据,2011年至2014年短短三年内,全球DDoS攻击量增加了30倍以上。每年各种网络犯罪、攻击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高达4000亿美元。其中,物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网络安全挑战。

       (4)数字化创新人才极度缺乏。

       数字化人才不仅包括 IT 工程师、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师、AI算法工程师、产品经理等传统意义上的技术精英,更重要的得将商业应用及行业的专业人才融合进来,形成跨行业跨平台的复合型人才体系,才可能真正将数字化落地到实体行业中去,解决行业实际问题,贡献实际商业价值。

       (5)法律法规滞后于数字经济实践。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但数据的极大丰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数据洪灾泛滥”的现象,给我们带来了极大挑战。例如,在数据产权方面,数据该由谁所有?由谁管?怎么管?怎么用?所有者、拥有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之间的责权利如何确定?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得到解答的,只有完善各类法律条规才能保证数字经济快速的良性发展。

6、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重大科技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创新,我国的科技发展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根据《2018年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提到的科技技术,也在国内得到了全面发展,数字经济领域的重大科技技术分别包含:

       (1)虚拟/增强现实(VR/AR)

       我国虽然有众多科技企业已经涉足VR/AR产业发展,但大多数处于产业的低端层面(如VR装备的制造及组装),往VR/AR的研发及创新应用发展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未来将致力于突破消费级VR/AR,实现其在工业、医疗、文化、娱乐等行业专业化和大众化的示范应用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

       (2)智能机器人

       据IDC预测,2020年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13016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是目前商用场景中最主要的应用,未来轻型、协作、智能型机器人将成为重点研发对象。随着智能制造及智慧城市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智能机器人将会成为我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人机自然交互

       在人机自然交互技术中,语音交互目前最受关注和应用最广,未来将致力于在语音交互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实现其在智能车载、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更为广泛的应用。

       (4)自动驾驶汽车

       从国内外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美、德引领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大潮,日本、韩国迅速觉醒,我国呈追赶态势。未来5-10 年我国将在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迎来发展高潮。

       (5)4D打印

       4D打印技术是指由3D技术打印出来的结构物,能够在外界激励下发生形状或结构的改变,直接将材料与结构的变形设计内置到物料当中,简化了从设计理念到实物的造物过程,让物体能自动组装构型,实现了产品设计、制造和装配的一体化融合。4D打印技术目前在国内外都处于实验室和概念验证阶段,未来5-10年实现在可编程或智能复合材料方面的突破成为关键所在。

       (6)大数据处理技术

       目前国内外大数据处理技术普遍围绕大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现来展开。以阿里云Maxcompute为代表的自主大数据处理技术在处理能力和成本方面开始占据优势。未来3-5年将致力于推动大数据处理技术向实时化、智能化等趋势的转变。

       (7)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的进步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目前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未来10-20年中国将在AI 加速芯片的研发上加大投入。

       (8)区块链

       2015年以来,区块链技术开始有了落地的进展,金融领域的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技术的典型应用。未来5-10年将致力于实现在区块链计算效率和安全领域方面的突破。

       (9)生物识别

       目前脸部识别技术已经应用到很多场景之中,虹膜、声纹、眼纹成为值得关注的新方向。未来5-10年将致力于提升生物识别的高准确率和高识别度以及确保用户生物识别信息的隐私和安全。

       (10)万物互联

       数据统计可知,全球物联网有望渗透的上下游应用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3.9-11.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的11%。当前万物互联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未来致力于在物联网的感知、网络、数据、智能、安全五个方向有所突破。

       (11)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的主要用途包括量子通信加密、超快的计算能力以及量子精密测量等。目前国内外量子计算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未来10 年致力于研制出能实现数百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量子计算的应用将成为跨世纪级的创新突破。

       (12)大规模异构计算平台技术

       目前异构计算平台主要是在数据中心或云端提供,未来会逐渐走向移动端。未来5-10年我国将着力发展自主研发的异构计算芯片(ASIC/FPGA/GPU),并综合考虑性能、功耗等多层面问题。

       (13)安全技术

       随着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信息安全威胁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基于全网大数据分析的安全能力、智能化水平和创建可信环境成为重要方向。致力于推动云和物联网安全核心技术研发的自主可控,成为未来3-5年重点发展趋势之一。

7、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当前国内外严峻复杂的新形势,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改革体制机制,保障资源要素,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努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新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强国。

       (1)推动全国统筹布局,因地制宜特色部署

       发挥各地资源或条件优势,统筹布局,协同发展,彰显特色。统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形成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新高地。统筹创新载体、人才等要素,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培育引进全球领军型创新团队,形成全球领先的研发实力。统筹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核心技术突破、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新型贸易中心和新兴金融中心建设、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创新生态建设、扩大开放合作等方面,全面扎实推进,形成整体优势。突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全球性大会的特色主题,加强科技、产业与资本合作,打造高地,增强辐射能力。

       (2)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体系,创造优质的发展环境

       在全国范围内统筹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用户、资本、人才、政府、中介、环境、基础设施等创新支撑要素,构建各方联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一批具有世界顶级硬件条件,能够吸引全世界科学家来华开展研究工作的大科学装置。构建完善数字经济领域开源平台体系,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组织共性技术创新。引育数字经济高端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建立立体式人才培育体系,改善人才培养结构。

       (3)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完善产业发展保障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制度供给竞争力。推动数字经济地方立法,加快清理修订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着力消除阻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强化安全保障,充分考虑国家数据安全与数字主权等问题。构建政府管平台、平台管企业、行业协会及公众共同参与的多方治理机制,建立政府、平台、用户互动的治理模式。

       (4)保障相关资源要素发展,打破制约瓶颈

       推动数据资源的整合开发、开放共享,政府与企业合力促进大数据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土地、金融、能耗、排放、财政等资源要素要优先保障,对比较优势突出的地区要给予适当倾斜。扩大用地占补平衡的跨省统筹力度,探索用能权、排放权等的跨省统筹办法,突破现行管理体制。根据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部署互联网新型交换中心和扩容国际出口通道、骨干直联点等信息基础设施,突破网络瓶颈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