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4年起,我国建设了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后,产业园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新兴的一种产业形态,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发布了多项政策来推进产业园区的建设,鼓励国内的园区积极参与到园区建设当中。
随着智慧时代的来临,智慧城市、物联网、大数据、AI技术等已成为一种趋势,智慧园区的理念也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那么,什么样的园区才能称为智慧园区呢?关键就在于“智慧”二字。“智慧”即懂得如何去思考,体现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资源的整合,大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类园区创新、服务和管理能力,为园区铸就一套超强的软实力。
从空间角度出发,产业园区是由于生产和交易行为带来的一种空间聚集模式,初期的聚集所带来的相关功能需求和衍生经济行为,造成了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集方式和空间特征,也成为我们定义发展阶段特征的主要依据,在这里把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义为四个阶段:
产业园区1.0阶段
是要素群集阶段,产业聚集的动力在于如何降低成本,可以是优惠的政策、廉价的土地以及劳动力;在空间形态上主要沿交通线路布局,单个企业或者同类企业聚集。比如苏南地区早期很多乡镇都属于这种形态,一般一个镇都从事同一种类型的生产加工,比如灯具、汽车零部件生产等。
产业园区2.0阶段
此时逐渐从单一企业向产业发展,以产业链为导向,各种生产要素重新整合,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这个阶段园区的布局以核心企业为主延展布局,我们国家发展的比较好的高新区都属于这个阶段。
产业园区3.0阶段
在空间上以产业社区的集群为主,形成“一区多园”的形态,每个产业社区之间产生协同效应,这个阶段强调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的发展,园区以高素质人才为主,有较好的信息、技术以高端产业配套。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就属于这种类型的园区。
产业园区4.0阶段
园区发展开始变得专业化特色化,以“区中园”,“区中镇”这种类型为主,不再强调大而全,更强调产业特色,在开发模式上也开始引入社会力量,采用PPP的开发运营方式,从2016年开始这种类型的园区开始在全国开始呈现燎原之势,尤其是最近很火的各种类型特色小镇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园区。
未来,智慧园区管理将进一步趋于城市化。产业园区透过核心和关联产业的聚集,达到产业规模效应,人才和知识聚集,生产力提升,供应链效率提升。未来城市发展与管理可以以智慧园区建设为牵引,拉动智慧城市建设,并将智慧园区的管理职能融入到智慧城市的管理体系建设中去,实现智慧园区管理与城市化管理的高度融合,打造极具区域影响力的“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智慧园区建设将强化与园区产业的互动发展,智慧园区将会朝向创新化、生态化发展。将更加注重高新技术、生态环保型等产业的发展,融入低碳管理理念将新的技术、管理手段、管理平台与园区的创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