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打造智慧园区信息化产业生态链
差异化创新举措,看18个自贸区如何进行产业布局(上)
发布时间:2019.10.18

       距离新设6个沿边沿海自贸区已1月有余,云南、山东等地纷纷出台鼓励政策,一大批内外资企业在新设的自贸区内加速集聚。

       同时,自贸区再次扩容、进一步对外开放给各地金融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运用金融手段,更好地支持各地自贸区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完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各个自贸区也出台了一系列新政。本文总结了各自贸区最新的创新举措,为企业发展、园区规划提供参考。

1、上海自贸区:以政策“组合拳”吸引优质资源

       9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力图通过政策“组合拳”,把优质金融资源吸引集聚到新片区,打造金融开放创新高地。

       9月29日,建行自贸区新片区分行为临港新片区内新设企业上海拓澳实业有限公司成功搭建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这也是同业首个为临港新片区内注册企业搭建的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

       通过搭建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不仅能降低集团公司的综合融资成本,便利境外盈余资金归集,而且能提高集团内部资金运用效率,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此次临港新片区首个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的落地,也是继9月20日新片区管委会举行自贸区新片区金融政策发布暨金融机构签约仪式后,建行以实际行动支持辖内企业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的成功案例。在跨境金融领域实现了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发展的金融服务。

2、广东自贸区新定位 打造“两区一枢纽”

       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深改方案》)。

       《深改方案》明确了广东自贸试验区“两区一枢纽”的战略定位,即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深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这是广东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确立了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的特殊定位。

       《深改方案》提出,到2020年,要率先对标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自由、创新要素集聚、营商环境便利、辐射功能突出的自由贸易园区。《深改方案》也明确了要强化自贸试验区同广东省改革的联动,各项改革试点任务具备条件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面实施,或在广东省推广试验。

3、天津自贸区:创新举措落地生花

       10月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措施》(下称“措施”)的通知。《措施》大幅放宽金融业外资准入和业务范围限制。支持率先开展融资租赁外汇配套政策试点。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探索在电信、教育、医疗、旅游、工程咨询、金融、法律等领域,分层次逐步取消或放宽跨境交付、境外消费等模式的服务贸易限制措施。

       同一天,《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印发,《行动方案》着力金融科技创新孵化,积极引进金融科技等技术开发机构并建设产业化基地,大幅放宽金融业外资准入和业务范围限制,率先落实国家关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扩大开放的工作部署,取消或放宽外资股东、股比、经营年限、业务范围等限制,允许在自贸试验区设立的外商独资或合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开业时一并申请人民币业务。

4、福建自贸区催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新速度”

       2019上半年,福建自贸试验区持续落地金融创新业务,向境外机构提供跨境融资,加快企业跨境资金业务发展。

       金融创新业务方面,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创新采用“一岛两标”方式服务台胞台企,发放了全国首张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合格境外投资者QFLP政策试点;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开发建设了全国跨境业务区块链服务平台。

       福建自贸试验区也积极推动区内银行向境外机构提供跨境融资。今年以来,区内银行共办理跨境融资业务4560.19亿元人民币。

       此外,福建加快企业跨境资金业务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共有31家企业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累计从境外调入49.87亿元人民币,从境内调出103.73亿元人民币;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项下集中外债额度5.33亿美元,集中对外放款额度6.17亿美元,资金流入3.34亿美元、流出3.68亿美元。

5、辽宁自贸区:深耕改革沃土 打造创新高地

       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在全国率先制定《主体资格行政确认规范》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9年10月9日发布实施。

       “标准”实施后,在商事登记阶段,大连片区将相关要素设置划分为“标准化信息”“差异化信息”和“从第三方平台获取信息”三类,申请人只需录入此三类信息,无需再额外准备其他材料(如公司章程、出资协议等),实现行政确认全过程的标准化和数字化。初步测算,企业注册时间因此可再节省60%以上,最快在25分钟以内即可实现“立等可取”,并且省去申请人准备相关材料的时间,只需填写规定的数据项。

       此次“标准”的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志着大连片区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分离改革走上了注重“依法、秩序和效率”的标准化轨道,是行政审批全过程中杜绝人为因素,彻底取消自由裁量权,最终实现行政审批“标准化和可预期”的关键一步,为做好“证照分离”的“下半篇”改革提供了法制路径和规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