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打造智慧园区信息化产业生态链
中国产业园区40年发展简史(上)
发布时间:2019.05.16

       新时期下,面对我国高速度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要求,产业园区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凸显。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要贯彻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面对国内经济新的发展要求,产业园区如何突破“新常态”,适应“新产业”,在“产品”、“模式”等方面突破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将是行业面临的核心命题。

一、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要想实现产业园区的升级转型,先要了解它的发展历史。产业园区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诞生、成长与发展起来的。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载体,其产品设计、开发模式、盈利模式等均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相适应。

       从1979年深圳设立第一个产业园—蛇口工业区开始,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 起步、创建与探索阶段(1979年~1991年)

       此阶段以我国产业地产的雏形——1979年蛇口工业区的建立为始。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

       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国内生产力落后,产业发展停滞,贸易基础薄弱,多以“三来一补”的形式承接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的外来加工业务。“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这个阶段园区行政化特征显著,若从行政地位来看,蛇口工业区的“区”这一概念,与今天的地级行政区概念相当,尚未有园区概念出现。且由于处在产业园区单枪匹马的探索阶段,区内企业主要由政府划拨。

2) 成长与快速推进阶段(1992年~2002年)

       这一阶段以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产业园区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成长与快速推进的阶段。张江高科、苏州工业园区等成立,这一时期的另一桩重要事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随后贸易迎来十年黄金发展期,二代园区靠此发展,我国大工业的发展与产业的规模逐渐集聚,同时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在这10年里,经开区和高新区的发展节奏进一步加快,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发展壮大。但在后期,各地盲目开发园区,爆发期到来,导致财政税收的极大损失和资源浪费,在2003年引发国家清理整治行动。

3) 整顿调整阶段(2003年~2015年)

       这一阶段以2003年我国开始有意识地对产业园区进行整顿、调整为标志。

       1984年到2003年,我国的开发区数量从14个(首批14个经开区)暴涨到6866个,园区的爆发导致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和企业的随意迁移:为了引资,地方政府一再降低土地价格、水电等资源费用和其他税收标准,造成了土地开发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同时,一些企业为追寻最优惠政策而在相邻园区间迁移,导致财政税收的极大损失。

       在我国加入WTO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形势要求产业园区必须迈向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以中关村的再次发展以及产业地产商华夏幸福开发的固安工业园为代表,产业园区在产业集聚、产业链完善以及产城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4) 转型升级阶段(2016年~至今)

       2016年开始,传统房企纷纷开始寻求转型。在面对传统房地产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 整提供载体的产业地产成为热门首选。在供给侧改革、脱虚向实的大背景下,政府鼓励向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发展,产业地产迎来新一轮的资本,也迎来新一轮的转型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