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打造智慧园区信息化产业生态链
园区VS特色小镇:谁会是城市产业的有力支撑?
发布时间:2019.02.28

       当前,许多园区在升级改造后,正向蕴含产业的特色小镇直奔而去。经过几十年发展,全国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高新区等产业园区、招商平台已经群雄并起。那么,每个产业园区都有必要建成特色小镇吗?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有哪些区别与联系?专家表示: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发展,贵在各有差异,都能做到产城融合。

园区和特色小镇共性

       两者都关注重视产业发展。特色小镇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和企业园区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以产业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强调主导产业的发展。

       无论是特色小镇还是产业园区,两者都关注重视产业发展,如产业定位、产业特色、产业平台等,强调高端要素和优质产业的集聚,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重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

       浙江特色小镇尤其强调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也揭示了产业对于小镇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两者都聚焦战略新兴产业。产业园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十分关注招商引进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特色小镇,尤其是浙江省特色小镇,其核心主要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相比传统的工业、产业园区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式,特色小镇是在优中选优,倡导打造“高精尖”特色。比如,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云栖小镇,互联网小镇——乌镇,玉皇山基金小镇等等,均彰显了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和产业发展升级。

       两者都重视集约集群。两者都重视推动“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型。二者都积极搭建资源集约化、产业集群化的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二者将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研发、设计、创新等上游领域及商贸、物流、会展等存在较大利润空间的下游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品种类,实现功能升级、流程升级、产品升级。

       两者都强调创新招商、投融资体制机制。强调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对项目建设用地给予重点保障,在企业投资、科技创新、员工子女就学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继续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协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合理减少审批事项,缩减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限,提高政府服务企业发展效率。

特色小镇的特色不限于产业

       但特色小镇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又有本质区别。首先,特色小镇强调的是特色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等结合,是一种产业与城镇有机互动的发展模式;其次特色小镇更多针对的是小城镇、城市中的城中村改造,讲求其产业、居住和服务等空间功能布局的紧凑、协调、和谐。而工业园区、产业园区过去大多规模较大,用地粗放,居住、服务等功能不够完善,对附近的城市依赖性强。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副主任张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空间上可以看出,三部委提出的国家级特色小镇更多关注城市圈、卫星城镇、重点镇、边远城镇对农村腹地的梯度辐射。

       无论是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倡导的建制镇国家级小镇,还是浙江省的特色小镇都明确了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而区别于产业园区。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上看,也提出特色小镇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这是一种以吸引要素集聚、促进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空间开发模式。

       尤其浙江的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的生产主导的产业园区,而是加上了文化、旅游和社区(生活)的考虑,具有产城融合的特征。其更加注重功能叠加,在自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注重旅游开发、文化等产业。可以看出,特色小镇不同于以产业为主体、主要作为发展工具和空间载体的产业园区,而是以居民为主体,具有多元的功能、完善的服务、社区的认同、浓郁的生活氛围。

       特色小镇离不开特色产业。但特色小镇不是单纯的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园区开发。从产业本身来看,特色小镇所承载的产业,如云计算、基金、互联网创业等,更具创新性,而且需要以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技术、新模式来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与产业园区的一般性集聚是有所区别的,将体现更强的集聚效应和产业叠加效应。

       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以工业4.0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为主,重点在于研发设计;二是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从加工制造向设计、品牌、展示转变,重点在于营销服务;三是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满足市民短期、重复、特色需求,重点在于休闲服务。

       另外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也是其与园区开发的重要区别。可见,特色小镇还承载了除却产业以外的文化、旅游等其他功能。特色小镇的特色不只限于产业,城镇格局、建设风貌、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等都可能形成特色。因此,以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与现有的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也不能混为一谈。

       同时,相比过去产业园区的过度房地产化,出现“鬼城”、空城现象,黄岩特色小镇的发展一开始便强调完善配套。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形成产权明晰、符合市场规律、具备产业特征的特色小镇商业模式,让社会资本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加快PPP立法,把特色小镇作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创新的承载平台。并不断完善小镇配套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

国外产业特色小镇案例分享

       小城镇的发展离不来产业集群的支撑,可以说,浙江的小城镇成长伴随了一个个乡镇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史,由于其类别丰富、动力充足、体系成熟,在规划领域历来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本。但是与发展国家的小城镇相比,后者不仅具有优渥的人居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而且很多还是著名大学、世界著名企业的总部所在地,集中了很多大城市也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为什么我们的小城镇没能有国外那种强大的吸引力?从产业特色小镇(专业镇)这一角度,通过几个发达国家的案例,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1、全球体育用品公司总部所在地——德国赫尔佐根赫若拉赫

       2011 年人口为23 232 人,是巴伐利亚州埃尔朗根—赫西施塔特县的一座古老的城市,距离纽伦堡 23 km。中心历史城区、手工业发展传统以及就业市场的吸引力让这座小镇有着高品质的生活,也是三家全球企业阿迪达斯、彪马、舍弗勒的总部,且为当地经济带来 1.67 万个就业岗位(2011 年)。作为全球体育用品商的阿迪达斯是城市区域里最大的公司,每年营业额为 145 亿欧元,在全球共拥有 4.7 万名雇员。

2、内陆型工业城镇的成功转型案例——法国维特雷

       在全球危机中仍活力四射的小型工业城市维特雷是一个中心城市人口 1.6 万(城市地区内有 2.8万人)的小型内陆城市,位于布列塔尼大区东部,开车经免费快速路到布列塔尼省会雷恩只要半小时,乘火车到巴黎只要两小时。

       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受劳动力较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冲击,传统工业彻底垮掉,维特雷却依靠一些致力于奢侈品鞋业的家族企业惨淡经营维系生存。同样是传承于 19 世纪的纺织业也依靠类似的高端战略得以存活。1950—1960 年间,标志汽车厂从巴黎地区迁到雷恩,促生了周边地区的机械工业和分包加工业。雷恩的印刷厂在维特雷生产的芯片银行卡,三分之二都用于出口。印刷厂还在这里设置了一个研发中心,由于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较低的房价,在这里很容易招收到毕业于巴黎和雷恩的工程师。

3、全球纺织品企业总部中心——瑞士朗根塔尔

       15世纪至16世纪,朗根塔尔是重要的集镇,不仅发展贸易,在亚麻生产领域也非常活跃,为其后期培育专业技术熟练的劳动力和生产经营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20世纪初朗根塔尔成长为一座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城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朗根塔尔始终保持着作为重要工业中心的地位。一些新公司相继成立,20 世纪 60 年代,朗根塔尔经历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数公司不得不削减产量,而将重点放在市场和产品创新上。

       如今,朗根塔尔已成为许多全球企业如蓝拓纺织品公司和阿曼集团的总部,它们拥有全球化的分支机构和供应商网络。尽管这些全球性的公司距离苏黎世、日内瓦等瑞士最大的城市群尚有一定距离,但它们仍受益于驻扎于朗根塔尔这样的小城镇。这个小城镇为它们提供了充足可用的劳动力以及长期形成的支持本地产业发展的传统氛围。

二、发展经验总结

1、拥有强大的地方自治权

       (1)独立的财政权利。瑞士中小城镇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居民和企业的税收,每个城镇可以设定各自的税率,因此为吸引更多的居民和企业进驻。

       (2)总规划师制度。如德国所有中小城镇的地方政府管理机构都雇有专业城市设计师,负责指导当地的土地发展,颁发建筑许可,调解相关的法律纠纷,为当地发展寻求公众支持,参与区域规划战略,与市民沟通并了解其需要。

       (3)重视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如德国设立公共设施的等级配给制度,完善各级中心相应的属性成为地方公共管理机构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地方政府在发展和运营公共服务中能够得到相应的支持等等。

2、专业化的产业集聚氛围

       (1)具有悠久的手工艺传统,对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的重视和支持,使这些企业各自活跃于地方、区域或全球市场。

       (2)拥有合格的人才,注重对年轻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使雇员具有可靠、勤奋、受教育程度高等久负盛名的优秀品质。

       (3)较高的服务水平,由中小企业形成的互补、灵活、创新能力强的工业肌理以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体制的互动和政治环境,使企业在全球化市场中凭借城市网络的聚集效应增强自身竞争力。

3、重视与大城市的合作疏通

       在“大都市化”历史背景之下,小城镇成为大都市区域和地方空间的交界点,扮演着“枢纽角色”,起到了“衔接功能”,让所有的地方都能和那些向世界经济开放的大都市相联系,故而国家的医疗政策、高等教育政策和交通政策都给予这些“中介城市”以极大关注。国家通过“城市契约”推动地方性项目的进程并促进了中小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