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度,中国产业园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园区在承载“一带一路”、吸引外资等重要使命的同时,也在园区共建、PPP公私合营等方面践行转型升级。
热点1:首个指导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总体性文件出台
2017年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以下简称《意见》),对新形势下做好开发区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作为我国第一个关于各类开发区的总体指导文件,《意见》的出台充分反映了产业园区加速向以“制度、融合化、软环境”为驱动要素的2.0版本迈进的趋势。
《意见》指出,开发区是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重要载体。必须牢牢坚持产业定位,为振兴实体经济创造好的环境。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
一、优化开发区形态和布局
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定位,即成为本地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突出生产功能,统筹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良好服务支撑。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园区品牌;省级开发区要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东部、中西部、东北等各区域开发区要协调发展,合作共建园区,实施产业转移,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发展。
二、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
主要从四方面推进:科技创新,以开发区为载体,加快布局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众创空间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创新创业生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工业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支持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向中高端迈进,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对外开放,发挥开发区开放型经济主力军作用,支持完善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和促进体系,鼓励吸引外商投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绿色发展,积极推行开发区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推进绿色工厂建设,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服务高效的公共平台,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三、全面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
文件提出,开发区管理机构作为所在地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要进一步整合归并内设机构,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地方要完善开发区财政预算管理和独立核算机制,充分依托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减少向开发区派驻的部门。其中,对于开发区管理机构与行政区人民政府合并的开发区,应完善政府职能设置。
对于区域合作共建的开发区,应理顺管理、投入、分配机制。要积极推行开发区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能够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依照法定程序下放给开发区,积极简化需逐级转报审批的程序,提供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提高审批效率。要把投资促进作为重要任务,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从政府主导向政府招商与市场化招商相结合转变,允许开发区在政策允许和权限范围内制定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要积极推进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
四、完善开发区土地利用机制
要求开发区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于发展较好、用地集约的开发区,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给予适度倾斜,同时要加大开发区公共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保障力度。
五、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
要规范开发区设立、扩区和升级管理。原则上每个县(市、区)的开发区不超过1家。同时要强化开发区环境、资源、安全监管,完善开发区评价考核制度、建立开发区动态管理机制等。
热点2:制度建设是园区作为“一带一路”载体的关键驱动要素
产业园区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2017年5月15日,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实体经济合作方面,要大力推进经济走廊建设,办好经贸、产业合作园区,进一步促进投资、聚合产业、带动就业,走创新发展之路。并明确表示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更好地整合行业内外资源,发挥联合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园区建设,由中国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发起、16家国家级海外园区共同组建的“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园区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一带一路”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建设,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在法制方面
中白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白俄罗斯共和国政府关于中白工业园的协定》,将中白工业园项目纳入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白俄罗斯发布关于中白工业园的总统令;2016年,两国签订《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与白俄罗斯总统办公厅法治领域合作协议》,为园区法制建设提供相应保障;在中白工业园建设期间,有关园区管理条例、总体规划等文件相继获白政府批准。
二、在体制方面
中白工业园设置了三级管理架构:第一级是中白政府间协调委员会,由两国政府部门组建,统筹推进中白工业园事务,是最高管理机构;第二级是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招商引资、政策制定、企业服务、行政审批,是直接行政管理机构;第三级是中白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经营实体,负责园区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
三、在机制方面
中白双方专家用了近3年时间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将国际成功的园区开发建设经验与白俄罗斯稳定的投资环境相结合,注重资源可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突出“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开发建设思路。
四、在法制方面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法律不健全、政府透明度低、现有投资制度和投资便利化措施实施效率低等问题,在国家层面签署合作区法律和实施细则等相关协定,保证合作园区的法律效力。
五、在管理体制方面
设立政府专门机构,联合工商联、贸促会等组织,号召并整合相关企业、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走出去”,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六、在运营机制方面
创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的联动机制。企业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寻求发展突破,国家和政府根据企业需求提升兴商氛围,统筹组织地区骨干企业走向海外;金融机构制订针对“走出去”企业的导向性金融优惠政策。
部分内容转载自:同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