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打造智慧园区信息化产业生态链
产业园区的制度贡献对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11.01

       产业园区包括两方面:一是园区,从园区看,它是一个新物理空间,然后在这个空间里面放新的产业增量;二是产业,从产业看,它是工业化的内容放在了某一个承载的区域内。

       60年代,美国的罗斯托提出了“经济起飞理论”,其实工业化如何起飞取决于它自身的投资能力、投资水平和投资效率。工业区恰恰是通过集中地、集约性地提升投资效率的方式,来带动工业化的总体发展。那么,实际上园区本身就是制造集群,因为经济发展自身有自发集群的内在机制,所以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波特曾为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做过经济发展战略。要注意有些开发区不是真正的集群,它还只是一种集聚,就是企业打堆。

       所谓集群,是指企业有机地打堆、集聚,在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相关关系上形成非常有序的合作,从而释放由于这种规模而带来的成本节约。所以,园区本身制造了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一道亮丽的中国经济增长的风景线。这个风景线表现为:它是完全由政府主导设计和推进的,制造了集群效应。而且,这种集群由于形成了对国际新技术和资金的引入,带来了技术的集聚效应。这种集聚的高地效应能够在技术管理上形成辐射扩散能力。这是技术进步中非常重要的集聚和扩散效用的促动机制问题。同时,园区形成了非常自觉地与国际接轨的办事方式,这种办事方式同样也有了政府行政效率上的示范效应和扩散能力。

园区制度贡献

       园区建设是在创新进程当中划出一片新区制造增量,并且采取新事新做法的方式,摆脱传统体制“路径依赖”,形成制度创新突破效应。这种增量划出的区域,形成一定的边界。这种边界使得该区域内官员自身观念发生根本改变,出现了新视野、新观念、新做派。这一点很重要,政府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在一些传统的产业部门中还非常突出,但是在园区里面则有一种新风尚,而且它的办事方式完全与国际接轨。这就形成了一种对标国际惯例的新参照、新标准,从而也有了新空间、新组织、新流程,也必然出现了新的效率,其原因就是摆脱了“路径依赖”。

       制度创新具体体现在:投资(产权)制度方面,通过中外合资或者外商独资;土地制度方面,通过批租-使用权转让、租赁等方式;商事制度方面,通过准入方式、工商注册效率以及基础环境配套等得以体现。

       由于这些制度的创新,加快了工业化推进步伐,从而收获了“全球化红利”。前面大家也引用了很多数据,说工业产出中百分之七八十,税收百分之六七十是来自园区。所以,这种制度突破的方式,形成了对全球市场环境机会的捕捉能力和开发利用能力,这是中国人的一大创造。使得要通过技术的集聚形成了技术追赶,提高技术并快速提升技术能力,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助推整个市场化的进程。

启示

       新时代应该具有的新体制环境条件。最初园区是靠优惠的税收吸引外资来的,在今天税收优惠抹平的情况下,一定要能表现出园区自身有机的集群,以及有机集群内部所形成的相对成本节约的规模能力,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规模的能力,同时,也要形成集群内的学习能力,由规模能力的低成本和学习能力的驱动效应而转型,以推动园区的可持续性,否则优惠政策吃完了也就完了。所以应该重视的是,做园区间合作,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做产业链的合作关系。

       园区合作,处于第二轮第三轮发展中的园区应该主动与已经成熟的园区合作,因为成熟的园区有经验、有产业链,在产业链集聚能力的基础,把很多项目了结合起来。除了这个直接的项目联合以外,就是园区的联盟组织,希望这样的组织能做大做强,发挥作用。

       园区是“开放”与“改革”互动先行的“试验区”、园区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的“样板田”,园区开放最高级形态“自贸试验区”的“新动作”就是“自由港”,体制将带来新期待,新期待的核心思想就是“二为”原则:对企业和居民而言,凡是法律没有限制的都可以做;而对政府而言,只有法律规定可做的才能够做,从而把政府的权利收到笼子里。

转载自:同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