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打造智慧园区信息化产业生态链
产业园区智慧化大潮涌动 ,万亿市场迎来落地收割期
发布时间:2018.09.29

       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智慧园区正在起变化。

       大城市白领Jack度过了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清晨:

       驾车来到园区,道闸识别放行,刷工牌通过写字楼闸机、公司门禁,客户已到楼下正扫码登记,Jack赶到已预定好的会议室布置演示,半小时商谈结束后,时间还来得及,他手机下单买来的早餐已由快递机器人放到了前台。

       同一天的早上,园区管理者Mary也很忙:

       管理系统显示,A座将在6个月后迎来一批租户合同到期,她需要提前做好续租或招租工作;鉴于B座小独栋连续3个月的员工、访客流量持续增长,估计这家公司业务不错,推扩租要排上日程了;有点烦心的是,设施模块显示,C座最近设施报修、物料领用很多,故障显然有点严重;D座食堂这周的投诉增加20%,有必要和餐饮公司的负责人谈谈了。好在,通过电量调控、租约管理、运营提升,Mary管理的园区这个月的收益正增长,园区内的关系活跃度似乎也更高了。

       轨迹皆可记录,数据辅助决策,决策提升效能。

       从高端楼宇发端,数字化的园区、楼宇、空间管理已经蔓延开来。其所涉猎的模块包括设施管理、资产管理、招商管理、运营管理、能源管理、仓储管理、企业服务、商户管理、区域电商、企业社交等等,这些集合到一起,为园区智慧大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园区数字化浪潮隐现。

       小到2000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大到几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企业空间的智慧化,是个富有想象力的掘金地;尤其是在C端互联网应用被极度开发的情况下,面向B端的产业场景简直是待开垦的荒蛮之地。

       另外一份数字也显示了暖意,《中国只会园区发展蓝皮书(2018)》的调研称,到今年3月,40%的产业园区宣布要建设智慧园区,而4年前,这个数字只有10%。鉴于中国县以上的产业园区有22000家,这将是一个快速增长、潜力庞大的市场。

       智慧园区本质上是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概念。同为智慧园区建设,有些只需投入二三十万,有些则耗费上亿元。

       对于智慧,每个园区的战略期待、场景应用和功能需求极其迥异。

       为什么一些园区的智慧化效果不好?要不要智慧?要怎样的智慧?这是园区方和供应者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数字化转型专家许方提供了一些关键的建议。

1.战略陷阱。

       战略坑往往来自高层决策者提出的‘伟大’愿景,许多企业的经营者看到互联网企业每天都在讲对传统行业的颠覆,感到焦虑同时就也提出了要把自己变成BAT那样的企业,想要打造生态环境、智慧企业、数字化企业等等,但实际上许多事情没有想清就被传递给了下属部门,其实是最大的陷阱。

2.决策陷阱。

       决策人要对数字化有正确理解且具备足够的数字化经验或意识,而不仅仅只站在自己的业务角度去做决策;决策人有足够的精力参与;决策人要承担相关的责任。

3.投资陷阱。

       最怕数字化愿景很远大,目标很高,但数字化投资却非常保守,或者每次一谈到投资,决策人就以没看清楚数字化的业务价值为理由,暂缓数字化项目的开展。

4.人才陷阱。

       如果企业自己没有足够的人才和能力,数字化或信息化部门其实是某种形式的“采购”部门,结果好不好,只能依赖于供应商的能力,靠运气了。

5.机制陷阱。

       数字化有不确定性,需要建立双模的敏捷机制。

在智慧园区列车开动的时刻,这些积累下来经验,或许能有助于园区少走一些弯路;对于期待在智慧园区行业掘金的企业而言,也有足够可借鉴的意义。

来源:园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