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打造智慧园区信息化产业生态链
从智能楼宇走向智慧园区生态 将一切资源服务化
发布时间:2017.12.06
 
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会逐步趋向智能化,智能楼宇的建设重心将从安全管理、以设备建设逐渐转移到以信息关联、以关注人为中心。

一、从设备管理走向数据运营
 
智慧楼宇是作为智慧城市的引申提出来的,与传统智能建筑概念存在一定差别。在传统认知里,智能楼宇即针对各种系统进行整合与集成,实现对楼宇物理系统的自动化运营管理。随着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深入,采用各种物联网、传感等新技术,将每栋楼宇作为一个信息的节点,从而推动整个社区、园区到城市的智能化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目标。
 
智能楼宇不应该是单一设备的堆积,随着智能建筑技术IT化以后,整体设计应该围绕IT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将所有基础信息涵盖设备、照明控制、空气质量等,进行统一管理调动。未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逐渐成熟,智慧楼宇的应用不再停留在系统整合、楼宇自动化、安全管理等方面,而是如何利用楼宇的各种数据,令楼宇的建设、管理与应用更加智能化。
 
现在的楼宇建设主要集中在模拟向数字升级,或者通过增加某些自动化系统达到综合集成管理的效果,以及针对老设备的维修、改造,有线系统升级到无线系统等,这些是当下智能楼宇市场的一大增长亮点。除此以外,楼宇各个系统之间的独立性非常高,但是具体到每位客户,其对于系统集成的需求又各有特色,因此企业需要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客制化的响应。
 
楼宇市场契机将从最初的楼体建设逐渐向单一系统的投入、多系统的建设以及绿色楼宇的升级。举例来说,虽然楼宇自动化系统、安防、消防、电梯等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不受彼此控制,但是通过楼宇的监控中心监测每套设备的运行状态,搜集各类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预报警信息,真正做到楼宇各个系统的智能控制,譬如与消防、电梯、空调等设备系统的联动,达到智能监测与控制。
 
对于园区,可实时了解全方位运营数据,驱动园区运营和服务的业务决策;通过对用户行为轨迹的路径分析、漏斗分析、评价分析等,优化相关服务。对于企业,精准描绘企业画像和服务画像,精准推送个性化服务;运用企业政策自评工具,精准匹配符合条件的政策服务,同时可进行线上申报。

二、数据的商业化运用
 
实际上,面向智能楼宇市场,硬件设备已经不是主战场,长远来看,围绕数据产生的各种服务模式才是潜力市场。以爱马仕为例,以每周7天为一个周期,期间有多少顾客消费、逗留时长、消费数目、喜好、顾客身份、与店员交流状况等数据,这些都可以为商场租户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基于所掌握的数据,租户可对店铺的布置、商品、设计等进行调整,以吸引到更多的顾客消费。
 
同时,物业也可以通过系统追踪到的数据,针对商场的繁忙与空闲时期,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譬如通过智能控制电梯、空调、照明等设备的使用,从而降低资源的浪费行为,这些行为对于物业管理有非常大的裨益。
 
将智能楼宇作为一个信息的节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为智慧城市发展奠定了好根基。针对用户信息进行整合与智能分析,为商圈或是园区、社区里的住户、商户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不仅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同时实现各种智能型商用。
 
可以通过定制的云服务平台,整合OA、供应链管理、4A等线上平台,提供精准的数据搜集、分析以及定位等服务。通过员工持有的一卡通(考勤、消费、停车等功能),不仅可以识别员工的身份,对于员工活动轨迹、消费记录也可以进行清晰的追踪,这些数据不仅可以为园区管理提供参考,同时可以为商户的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
 
包括基于云及移动网络,打造企业内外部数据信息协同共享体系,实现生态链协同;为企业提供统一结算、数据分析、商业智能、信息融合、数据灾备等后台服务。在园区提供方便、开放、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服务;帮助企业能够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存储、计算等;帮助企业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内部办公、协助、沟通等;基于实时教育平台及超高清视频设备,提供个性化、寓教于乐的教育培训服务。智慧园区为企业打造云生态系统,提供安全可靠、高效、低成本、可灵活定制的企业级信息化服务,助力企业结构调整。
 
三、将一切资源服务化
 
智慧园区的建设是一个从不同空间多维管理到降维管理的过程。园区智慧化建设进程是与城市智慧化进展相一致的,大体上经历了数字城市的信息化园区阶段、无线城市的无线园区阶段以及智慧城市的智慧园区阶段。智慧园区将实现网络全覆盖化、平台集约化、应用智慧化、运营社会化以及创新化、生态化发展。
 
   
智慧园区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需要构建一个“感知无处不在、联接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计算无处不在、智能无处不在”的神经系统。以人和楼宇作为智慧园区的信息节点,再以智慧园区作为智慧城市的信息节点,以园区运营与企业服务为核心,连接政府、员工和商业伙伴,将一切资源服务化,将一切服务资源化。以实现更便捷的维护管理、更高速的移动互联、优质的居住体验、绿色低碳的建筑、更低的建设成本、更高的管理效率。